我读《青春北大荒》
朱盛镭*
不言而喻,插队知青是“散养”的群体,农场知青是“圈养”的群体。今天,作为插队知青的我出席黑龙江农场知青的《青春北大荒》书评会,有点像一只“野生动物”来评价“动物农庄” 的感觉。我是一口气读完了《青春北大荒》的。我在阅读中,有一种另类的感受,仿佛在隔时空浏览许多陌生的词汇,例如,食堂、豆腐坊、帐篷、机器、车间、木工班、种子试验楼、技术革新、办公室、工资、星期天、军装、广播室、文艺创作、投稿……,这些关键词对我们插队知青而言,无疑是疯狂年代中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这本书类似于沈国明主编的《知青回眸引龙河》架构,通过寛视野、全景式的扫描以及细致入微的描述,再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6师第62团(红卫农场)工程一连” 434名知识青年群体原生态的“丛林生存”, 它勾画黑龙江农场知青生存、生活、生产的社会部落轮廓,激活和还原了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从学术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全面记录“文革”时期农场知青“社会生活史”的优秀范本。
《青春北大荒》主要优点是较详细地记录了农场知青的生存环境与生活劳动状态,填补和回答了知青研究中的史料细节的空缺和疑惑。首先它用照片、地形图以及文字,描述红卫农场的地理环境。接下来125篇文章及照片显示农场工程一连知青“生态圈”状况,包括自然地貌、经济环境、耕地与生产资料、人口分布、组织构架、生产与劳动、经济收入、作息方式、文化与习俗、事件与事故、劳动和交通工具、劳作方式和工种、疾病与死亡等方方面面,其中还包括不少趣闻、故事情节和精辟议论,如“动物世界”“喝汤歌”“ 恐怖的蚊子”“斗酒”“书‘谜’”“ 邮包”“告状信事件”“工一连现象”“盲流”“福尔摩斯”“忠字舞”……,等等。
《青春北大荒》类似文字记录的口述史料。它还从受访者“生命史”的角度,跟踪作者下乡时的学校、学历、岗位、离开农场回城的途径以及后知青的单位、职称、职务等。通过采集个人生命史,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可从中分析知青个人命运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变化关系。
《青春北大荒》的另一优点是它没有屏蔽不同的议论声音,其中许多回忆文章,直率或不经意地表达了农场知青个人对那个非常年代以及对上山下乡日子的怀念、回味、调侃、诉说、鞭挞或控诉。
《青春北大荒》在策划、组稿、内容、写作、编辑、装帧等方面有特色,书的推介和发行也搞得有声有色。总体评价这本书确实是非常好的。
《青春北大荒》书评会发言2017.04.29
*朱盛镭,上海市大境中学69届学生,1970年插队江西修水,在农村劳动生活近8年。1977年返沪后考上大学。退休前,供职于上汽集团技术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
评论